中國近代機制幣概述 |
發布日期:11-07-26 09:12: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:文物天地 作者:戴志強 沈鳴鏑 |
,如民國元年的餉銀一兩、五錢;民國六年、七年迪化銀元局造的一兩銀元等。西藏也制造了很多不同品種的銀元,地方特色更強,幣面沒有漢文。其他大量制造銀元的省份有廣東、福建、廣西、浙江等,但這些省份以制造銀輔幣為主,市面流通的也主要是銀角,成色多數不佳。
三是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政權發行的銀元。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、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和中央蘇區等根據地,在1932年至1934年間,也制造過銀元,面值一元的幣面有制造部門、年份及“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”等字樣,圖案主要是地球及交叉的鐮刀錘子。由于當時的設備條件有限,銀元打制的數量不多,制作粗糙,幣面字跡一般較模糊,圖案的細微處也多有不同的版式。二角銀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制造,分有1932、1933年兩種。 2.民國金元 清末和民國時期,曾有人提出實行金本位制的意見,但都只是停留在討論和試制金幣階段。除少數地方性金幣外,很少投入市場流通。 民國成立之初,南京造幣廠制造了開國紀念金幣,面為孫中山像,背為鐵血十八星旗與五色旗相交圖。民國三年試制過袁世凱像金幣。民國五年,袁世凱稱帝,改元洪憲,僅 83天,但已制成“中華民國洪憲紀元拾元”金幣。民國八年財政部考慮實行金本位制,天津造幣廠打制了袁像貳拾元、拾元金幣兩種,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。民國十五年張宗昌任山東都督,試制過山東貳拾元、拾元金幣兩種,幣背使用龍鳳圖案。 此外,也有用生產銀幣、銀章的鋼模來打制金質的“樣幣”、“樣章”,其數量當然很少。如四川盧比,孫中山開國紀念幣,袁世凱側像、半側像幣,共和紀念幣,飛龍紀念章,徐世昌仁壽同登紀念幣、章,曹錕文裝、武裝紀念章,段祺瑞紀念幣,張作霖紀念幣,褚玉樸紀念章,龍鳳紀念幣,湖南省憲成立紀念幣,等等。 民國時期,云南是金幣流通使用較多的地區。制有:唐繼堯像擁護共和紀念金幣,有當銀幣十元和當銀幣五元兩種,又有在背圖的飄帶下,當十元的加制“1”字,當五元的加制“2”字。這些幣所見者多有明顯的流通痕跡。還有當銀幣十元、五元的光背金幣;“滇”字金幣等。 民國三十八年(1949)紙幣崩潰,國民政府準備發行金幣以圖挽回局面。至今還可以見到幾種樣幣,如五錢、二錢五分;二十元、十元等金幣的銅樣,但均未正式打制。 3.民國銅元 民國時期的銅元也可以分為三類: 一是政府發行的銅元。民國初年整頓幣制,對輔幣作了具體說明。民國元年(1912年)三月,即 |